“诸正见是择法觉支 如果在觉支后面说道支,就应该知道道支是一向无漏的。 如果在道支后面说觉支,就应该知道道支既有漏又无漏,而这里的觉支是在后面说的。 应该知道道支既有漏又无漏,或者有正见非择法觉支,甚至广泛地作出四种句。 正见非择法觉支是指世俗的正见,原因在于觉支一向是无漏的。 择法觉支非正见是指尽智无生智,原因在于它没有见相。 正见也是择法觉支,除了尽智无生智,还有其他无漏的慧。 那是什么呢?指的是修行中的各种忍辱,学习八种智慧而非学习正见。 原因在于它们具有见相和觉相,不是正见也不是择法觉支,除去了你所涉及的事情。 如果法已经确认了名称已经被称为说出的话,那么就做第一、第二、第三句。 如果法尚未确认名称尚未被称为说出的话,就做第四句,那是什么呢?指的是行阴作出这四句。 意识、地、善、慧、有漏、无漏者,作前三句。 其他有相应和不相应的行阴,作第四句。其他有四阴和无为法,也作第四句,这被称为除去了你所涉及的事情。 "诸正智是择法觉支" "有时正智与择法觉支不同,甚至可以广泛作出四种句。 正智非择法觉支是指世俗的正智,因为它没有觉支的特征。 择法觉支非正智是指修行中的八种忍辱,因为它没有智慧的特征。 正智也是择法觉支,除了修行中的八种忍辱之外,还有其他无漏的智慧。 那是什么呢?指的是学无学八种智慧。 原因在于它们具有智慧的特征和觉支的特征,不是正智也不是择法觉支,除去了你所涉及的事情。 就像之前所说的,这里的异同在于讨论了一切善慧、意地以及五识地的有漏与无漏之间的差异。" 问:“为什么不问余觉支?” 答:“也应该作此问题。” “若正方便是精进觉支耶?” 答:“如果是精进觉支,也是正方便。” “是否存在正方便非精进觉支耶?” 答:“存在,世俗的正方便就是如此。” “为什么问余觉支和道支时不作如此问而不问呢?” 答:“应该知道这里所说的有一些余地,再次说起时,开始时是关于正见,最后是关于正智,就像开始进入时,结束时的方便都是如此。 再次,如果满足了作出四种句子的意义,那么就说,如果只有按顺序后面的句子,这里就不说。 再次,这是智慧的辨析,如果法是见智慧的本性,这里进行广泛的分别,思考觉支现在前的时候,几个觉支道支现在前呢?” 问:“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论述?” 答:“有说,法的产生不是同时发生,就像一个比喻,佛提婆这样说道,法的产生不是同时发生,就像在狭窄的道路上行走的多伴,一个出去,一个进来,不可能同时两人并行,更何况是多人呢。 因此有为法,各自根据生相而生,究竟有什么力量,能够同时产生呢。” 问:“为什么他们要作出这样的说法?” 答:“他们依据佛经,佛经说如果心微弱,修行三觉支,就被认为是不合时宜,即猗定舍觉支。 这时应该修行三觉支,即择法精进喜觉支。 如果心动摇,修行三觉支,也被认为是不合时宜,即择法精进喜觉支。 这时应该修行三觉支,即猗定舍觉支。 如果佛经说三觉支,而这时三觉支不合时宜,就应当知道法的产生是按照次第进行,不是同时产生的。 还引用了其他经典,如舍利弗尊者的说法,他说我得到了七觉支,随心所欲,我在日出之初,欲停留在如此觉支上,就可以自由地停留;到了日中之后,欲停留在如此觉支上,也可以自由地停留。 根据这两段经文所说,我们知道法的产生是按照次第进行的,不是同时产生的。 希望停止这样的论述,也明白法是一次性产生的。” 问曰:“如果法是一次性产生的,而不是按次第进行的,那佛经怎么解释,比如说修行三觉支,这时三觉支是不合时宜的。” 答曰:“这段经文说,法的产生是一次性的,不是非一次性的。 原因是,如果心中同时有两个或三个觉支,就明白了法是一次性产生的,而不是按次第进行的。” 问曰:“这样的助道法,随着修行的地位没有减少的人,为什么要说修行三觉支,这时三觉支不合时宜?” 答曰:“觉支可以分为两部分:定分和慧分。如果定分觉支在现在之前,修行慧分的三觉支就不合时宜,原因在于定分的力量偏大,所以此时应该修行三觉支与之相违背。 说慧分也是如此。 此外,或者有人是先修定分入圣道,或者有人是先修慧分入圣道。 如果是先修定分入圣道的人,修行定分的三觉支,此时修行慧分的三觉支就是不合时宜的。 如果是先修慧分入圣道的人,修行慧分的三觉支,此时修行定分的三觉支就是不合时宜的。” “尊者舍利弗所说的经文,又是如何解释?” 答:“尊者舍利弗善于理解出定入定的身心相,如果希望在日出时分进入如此觉支,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停留;到了日中时分,进入无觉有观地觉支;到了日后时分,进入无觉无观地觉支,都可以自由自在。 所以作出这样的说法。 再次,这经文讲述了三种地的觉支,即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 如果希望在日出时分进入有觉有观地觉支,到了日中时分进入无觉有观地觉支,到了日后时分进入无觉无观地觉支,都可以随心所欲,因此作出这样的说法。 同样地,这里也说了三种根俱觉支,即乐根喜根舍根俱觉支。如果希望在日出时分进入乐根俱觉支,到了日中时分进入喜根俱觉支,到了日后时分进入舍根俱觉支,都可以随心所欲,因此作出这样的说法。 空无相无愿俱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俱觉支也是如此。 比喻者也作出这样的说法,这里说了七地的觉支,即根本四禅三无色定的觉支。 在这七地之中,如果希望在日出时分进入初禅地觉支,乃至进入无所有处地觉支;到了日中时分,到了日后时分,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初禅地觉支,乃至进入无所有处地觉支,因此作出这样的说法。 再有一些人的说法,他们认为在禅修中有喜乐而无戒律,或者认为上地有正觉,或者认为无色地中有戒律,以此为依据作出这些论述。” “当念觉支在现在之前,几个觉支和几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答:“如果根据有觉有观而未达到禅定,学修念觉支在现在之前,六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无学六个觉支,九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这样说是为了解释边禅中有喜无戒者的意思。” 问:“如果还没有达到禅定,就没有有觉有观,为什么要这样说,根据有觉有观而未达到禅定呢?” 答:“应该这样说。” “如果根据未达到禅定的情况,要说有觉有观而作出这样的说法,意图是什么?” 答曰:“为了让怀疑者能够作出决定,就像说四大揵度一样,上地的各种边禅也说未达到,或者听到别人说未达到,称之为上地未达到。 如果说有觉有观,应当知道必然是指初禅未达到的情况。 如果根据初禅情况,学修念觉支在现在之前,七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无学修的七个觉支和九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根据禅修中间的情况,学修念觉支在现在之前,六个觉支和七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无学修的六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按照这样说法,主要是解释了边禅中有喜无戒者的意思,就像禅修中间的第三禅和第四禅也是一样。 如果根据第二禅的情况,学修念觉支在现在之前,七个觉支和七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无学修的七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根据无色界定的情况,学修念觉支在现在之前,六个觉支和四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无学修的六个觉支和五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按照这样说法,主要是解释了无色界有戒者的意思,所有的觉支和道支,以及一切地和一切无漏心中的所得,也可以说是如念觉支一样。” “这些是指什么呢? 择法、精进、猗定、舍觉支、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喜觉支。在现在之前,有几个觉支和道支呢?” 答:“如果根据初禅的情况,学修喜觉支在现在之前,七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没有学修的七个觉支和九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根据第二禅的情况,学修喜觉支在现在之前,七个觉支和七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没有学修的七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正觉支在现在之前时,有几个觉支和道支呢?” 答:“如果根据未达到禅定的情况,学修正觉支在现在之前,六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没有学修的六个觉支和九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如果根据初禅的情况,学修正觉支在现在之前,七个觉支和八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没有学修的七个觉支和九个道支也在现在之前。” 问:“为什么在禅修边界中没有喜乐呢?” 答:“因为在边界离开欲望但未完全离开欲望,仍然能够产生现在的体验,但却不能产生喜乐。 就像被束缚在多个地方的人,有些地方能够解脱,但还有些地方无法解脱,因此无法产生喜乐,禅修边界也是如此。” 问:“为什么上地没有正觉呢?” 答:“不仅仅是因为土地和容器的问题,还有更广泛的原因。 再者,为了实现正觉而寻求上地,如果上地有正觉存在,那么下地就不会有机会实现方便法,所以才寻求上地。 如果下地存在上地所具备的法则,那么就没有逐步灭除次第。 如果没有逐步灭除的次第,那就没有最终的灭除。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逐步灭除能够达到最终的灭除,如果没有最终的灭除,就没有解脱。 再者,如果在身业和口业方面存在正觉的上地,那么在身业和口业方面就没有正觉。” 问:“为什么无色界没有戒律呢?” 答:“是因为无色界没有田器,这是更广泛的解释。 再者,为了摧毁戒律而寻求无色界。 如果无色界存在戒律,那么下地的众生就无法实施方便法,他们就会寻求无色界。 如果下地存在上地所具备的法则,那么就没有逐步灭除的次第。 如果没有逐步灭除的次第,就没有最终的灭除。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逐步灭除能够达到最终的灭除。 如果没有最终的灭除,就没有解脱。 再者,戒律是与色界相关的,无色界中没有戒律,因为无色界没有四大。” 问:“无无漏四大,为什么还有无漏的戒律呢?” 答:“无漏的戒律不是依靠四大的力量而存在的,而是依靠心的力量而存在的。 再者,戒律是针对恶戒的对治方法,无色界中没有恶戒,所以也没有戒律。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恶戒存在于欲界,而欲界与无色界相距遥远。 有四个方面的远离:一是远离所依的对象,二是远离所行的行为,三是远离所缘的对象,四是远离对治的方法。三十七助道法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佛讲述助道法时,没有包括三十七觉支就不是助道法。 如何知道呢?经文中记载有一位比丘前去拜见佛,到达后向佛行礼,但只待在一边,并问佛说:‘尊者,所说的觉支是什么意思呢?’ 佛告诉比丘:‘它是七个助道法,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因此,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知道觉支是助道法。” |
GMT+8, 2025-5-10 01:07 , Processed in 0.034372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