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呵般若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摩呵般若网 摩呵般若网 多闻摄义 查看内容

为什么称为念前世智?

2025-4-27 10:35| 发布者: 释妙悦|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为什么称为念前世智?” 答:“称为念前世智是因为念前世的因缘,界指的是色界。” 问:“为什么无色界中没有念前世智?” 答:“并非因为无色界本身的原因,可以广泛地说明。 再者,念前世智是因为色界而产生的, ...

 “为什么称为念前世智?”
  答:“称为念前世智是因为念前世的因缘,界指的是色界。”

  问:“为什么无色界中没有念前世智?”
  答:“并非因为无色界本身的原因,可以广泛地说明。
  再者,念前世智是因为色界而产生的,无色界因无色而无法产生念前世智。
  在根本的四禅修行地位中,没有任何一种是无色的。
  所以为什么呢,如果有通往所依的定处,那个地方就有念前世智。而在无色界中没有通往所依的定处,所以没有念前世智。”

  问:“在哪个禅位上修持念前世智最中间呢?”
  答:“有人说是在初禅位上。还有人说是在第二禅位上。
  评:应该这样说,是在初禅位上。因为在同一个地位上,所依的身体是依附于欲界的身体。
  修行者没有所行的对象,初禅修持念前世智,知道初禅和欲界前生的五蕴,甚至知道第四禅和欲界前生的五蕴,但是不知道无色界的情况。”

  问:“为什么念前世智不能知道无色界?”
  答:“念前世智不知道更高的境界法,初禅修行者不知道第二禅前世的五蕴,甚至不知道第三禅,也不知道第四禅前世的五蕴。在无色界中则没有念前世智。”
  问:“在生于欲界中,修持无色定的人现在身在欲界前,念前世智能知道吗?”
  答:“不能知道。为什么呢?就像不知道果报一样,因果也是如此。”
  问:“如果念前世智不能知道无色界,佛经如何能够说明呢?”
  答:“比如世尊在过去的无数生中,无论是在有色界还是无色界,有想还是无想,过去的无数生都有这样的相貌,他完全能够回忆起来。”
  问:“说哪些是有色,哪些是无色?”
  答:“有色指的是之前存在的,无色指的是中间存在的。”

  问:“如果是这样,声闻者也能够知道,与佛有何不同?”
  答:“还有人说,有色指的是欲色界,无色指的是无色界。”
  问:“如果是这样,世尊如何知道无色界?”
  答:“通过比较来了解。”
  问:“如果是这样,声闻者通过比较也能够知道,与佛有何不同?”
  答:“就像外道观察前世的事情,如果在欲界或色界看不见,就说断灭了,声闻者观察前世的事情。
      如果在欲界或色界中,过去两万劫看不见,就说众生生于空处。
      而那些众生,可能在上地未尽寿命,如果过去四万劫看不见,就说众生生于识处。
      而那些众生,再次生于空处,或者在上地未尽寿命,如果过去六万劫看不见,就说众生生于无所有处。
      而那些众生,可能经历三次生于空处,一次半次生于识处,或者在非想非非想处,未尽命,如果过去八万劫看不见,就说众生生于非想非非想处。
      而那些众生,可能经历四次生于空处,两次生于识处,一次半次生于无所有处。
      世尊如果想观察无色界时,众生在欲色命终时,观察他们死时,心中知道是众生从空处死去,或者从非想非非想处死去,是众生寿命终了,或者众生寿命未尽。
      如果在无色界命终,转生到欲色界,观察众生出生心中知道是众生从空处出生,乃至从非想非非想处出生,是众生寿命结束,或者众生寿命未尽。外道通过比较相对的智慧来观察断灭,而声闻通过比较相对的智慧所知,或者符合实际,或者不相符合实际。
      而佛世尊的比较相对智慧是明净妙好的,完全符合实际。
      没有虚妄之处,念处是总缘法的观念。尊者瞿沙说:“念处指的是四念处,就如所说念前世的苦乐事情。”

    “如果念苦乐,岂非是受的念处吗?”
      答:“前世的时候,或者曾经得到过乐所需具备的苦所需具备,念起这些事情,就这样说,但实际上是指的总缘法观念。
     智者是等同智慧,尊者瞿沙说的是六种智慧,除去他人的心智和灭灭智。
      所以除去他人的心智,是因为依照现在的情况。
     所以除去灭灭智,是因为依照无为的境界。

  评:应该这样说,一等智者与一等三昧无关联,众根总是与三种根相应,世界存在于三世之中。
     缘于三世的因缘是,过去与现在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决定的,未来则是由三世的因缘所决定的。
     善行和不善行没有记忆的区别,善行与善缘相应。不善行没有记忆,与三种缘相应。
     三界的束缚是指色界的束缚。与三界的束缚相应,与欲界的束缚是学与非学、非无学的相应。与学与无学、非学非无学相应,与非学非无学相应。
     见道和修行道的断与不断,是指修行道的断缘见道的断。与见道和修行道的断相应。与名与义的缘相应,与名与义的缘相应。
     与自身和他身的缘相应,与自身和他身的缘相应。离开欲望而获得方便的人,是通过离欲而获得。
     也可以通过方便方法离开欲望,获得现在的结果。
     初禅者离开欲界而获得欲望。甚至第四禅者离开三禅而获得欲望,圣人、佛法和凡夫都曾经获得过,或者未曾获得过。
     念前世智者,外道和凡夫都曾经获得过,念前世智离开欲望时,通过方便方法获得现在的结果。
     佛不是通过方便方法获得现在的结果,辟支佛以下通过方便方法,声闻或通过中等或更高的方便方法。

     问:“念前世智方便如何?”
     答:“就像布置经典所说的,初次修行者进入法门,选择先取灭亡的意识相,念已经了解过的,然后再取久远灭亡的意识相。”

     问:“取久远灭亡的意识相,是按照时间还是瞬间来取?”
     答:“按照时间,如果按瞬间来取,就不能念到临死前的一刹那,所以这是方便之法。不满足于此,再取这一生老去的相。念已经了解过的,接着取中年时的相,然后取少年时的相,再取童子时的相,然后取婴孩时的相,再取波奢佉时的相,接着取健那时的相,再取卑尸时的相,然后取阿浮陀时的相,再取迦罗罗时的相。
      念已经了解过的,接着取欲入母胎时的心理相。念已经了解过的,这就是念前世智的满足,不应该再说其他。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中有中等死去的人,再次进入母胎的人,就属于这一生。”

     评曰:“应该这样说,如果能够念知前世死去时最后一刹那,这就是念前世智的满足。”

  问:“欲修行念前世智时,是以自身为依据还是以他人身为依据?”
  答:“有说是以自身为依据。”
  问:“如果是这样,那无色界命终的人就无法修行了。”
复有说是以他人身为依据。”

  评:“应该这样说,既以自身为依据,也以他人身为依据,以自身为依据是为了方便。
如果自己见到无色界命终的人,那就以他人身为依据,使其满足。
如果以他人身为依据,见到他人从无色界命终的人,那就以自身为依据,使其满足。
因此,以自身和他人身为依据修行念前世智,使其满足。”

  问:“念前世智,是念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还是念未经历过的事情?”
  答:“是念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问:“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念生活在净居天的人了,为什么呢?”
  答:“曾经经历有两种,即使没有亲眼见过净居天的人,但可能曾经听说过。”

  问:“是因为欲界而生起这种智慧吗?还是因为色界而生起这种智慧?”
  答:“既因欲界,也因色界,或者因欲界而在色界中寻求满足,或者因色界而在欲界中寻求满足,或者因欲界而在欲界中寻求满足,或者因色界而在色界中寻求满足。
  因欲界而在色界中寻求满足的人,与恶性难以共存。
  当众生居住在一起时,思考这一点,就发现恶性难以共存的众生必然是在欲界命终的人,观察当时,他们是色界命终的人。
  因色界而在欲界中寻求满足的人,与善性易于共处。
  当众生居住在一起时,思考这一点,就会发现善性易于共处的众生必然是在色界命终的人,观察当时,他们是欲界命终的人。
  因欲界而在欲界中寻求满足的人,与恶性难以共存。
  当众生居住在一起时,考虑这一点,就会发现恶性难以共存的众生必然是在欲界命终的人,观察当时,他们是欲界命终的人。
  因色界而在色界中寻求满足的人,与善性易于共处。
  当众生居住在一起时,思考这一点,就会发现善性易于共处的众生必然是在色界命终的人,观察当时,他们是色界命终的人。”

  问:“是观察一世,还是观察多世?”
  答:“初学时观察一世,满足后观察百千万世。如世尊初学时,就能观察百千万世。”
  问:“为了能舍弃过去百千万世的业果,才能观察久远的百千万世吗?”
  答:“初学时还不能,满足后才能。如世尊初学时就能舍弃过去百千万世的业果,才能观察久远的百千万世。”
  问:“按照次序观察前世乃至久远,如果想停止观察,是按照次序逐步停止吗?还是一次性停止?”
  答:“有人说按照次序逐步停止。”

  评:“应该这样说,随心所欲观察,也随心所欲停止。”
  问:“按照次序观察前世,经过久远的时候,舍弃现在就能观察未来世吗?”
  答:“佛世尊能力超越常人,所以能观察过去世智慧,并顺序观察未来世智慧。观察未来世智慧的过程中,也能顺序观察过去世智慧,这是因为方便而使一切功德都显现在当下。”

  问:“在一瞬间内,可以观察几世?”
  答:“一世。如《毗尼》中所说,尊者输毗多曾经说过:‘我一发意念,能回忆起五百世的生事。’
  但是其他比丘都说应该驱除这种念头。
  原因是自认为没有这样的事情,超越了人类的常规法则。
  佛告诉众比丘:‘不应该驱除这位比丘,因为他是从无想天来到人间的,无想天的寿命经过了五百劫他能够回忆起一生的事情,所以说了五百世。’”

  问:“在一瞬间内,可以观察几趣?”
  答:“有人说可以观察一趣。还有人说可以观察两趣:即地狱趣、畜生趣,或者畜生饿鬼趣、畜生天趣、或者畜生人趣。
  如果观察转轮王的时候,就可以回忆起三趣:即人趣、畜生趣、饿鬼趣。
  人趣指的是君王和臣子,畜生趣指的是象和马。
  饿鬼趣指的是受到祭祀的鬼神和转轮王等神明。
  如果观察顶生王的时候,就可以回忆起四趣:畜生趣是指象和马,饿鬼趣指的是受到祭祀的神明,天趣指的是帝释天及其众神,人趣指的是顶生王及其众人。
  这并非实际存在的地方,只是为了区分而说。如果让五趣同时存在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在一瞬间回忆起五趣。
  佛经中说:‘常见有三种:有人能回忆起两万劫的事情,有人能回忆起四万劫的事情,有人能回忆起六万劫的事情。”

  问:“是什么样的人常见能回忆起两万劫的事情,回忆起四万劫的事情,回忆起六万劫的事情呢?”
  答:“常见的人,根基分为上、中、下三等级。下等级的人能回忆起两万劫的事情,中等级的人能回忆起四万劫的事情,上等级的人能回忆起六万劫的事情。
  此外,也有一些人回忆起火、水、风的劫数。回忆火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水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风的劫数为六万劫。
  另外,也有人回忆起喜、乐、舍根坏的时候。回忆喜根坏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乐根坏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舍根坏的劫数为六万劫。
  再次,有些人是回忆声闻性、辟支佛性、佛性的劫数。
  回忆声闻性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辟支佛性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佛性的劫数为六万劫。”

  “如果他的心智,能全知他自己的心心数法吗?”
  答:“有可能他的心智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甚至可以广泛地作四种句子来表述。
  是说他的心智并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他心智在过去和未来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
  原因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完成,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所以,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心智,就像有一个。
  如果通过相知觉、听闻他的说法、在生活中获得,这样的智慧才能知晓。”

  问:“谁能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答:“人能够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曾经有闻名的跋难陀尊者,他到一个优婆塞家门边,看到一头斑驳的小牛被绑在那里。
  跋难陀尊者对优婆塞说:‘你家门边绑着的小牛,它的皮很适合制作工具。’
  优婆塞思考着:‘如果这位比丘想要这头小牛的皮来做工具,我就杀掉小牛把皮给他。’
  于是,跋难陀尊者拿着小牛的皮回到祇洹精舍,小牛的母亲呜呼哀鸣地跟随着他。
  通过这样的相知和行动,谁能听闻而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呢?”
  曾经有一个居士穿着新衣服来到祇洹精舍。
  跋难陀尊者见到他后对他说:“善哉,居士,你所穿的衣服可以做为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若的敷具。”
  这时居士思考着:“这位比丘想要我的衣服,我就给他。”
  还有一些人听闻这种相知的能力,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经文中如是说,通过相知来了解,或者通过卜筮来知晓他人的心心数法。
  通过相知的方式,就像之前所说的。
  通过卜筮的方式,就像外道所做的。
  无论是通过指卦、触摸衣物,还是通过算术、逆向推断,都可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谁拥有这样的智慧呢?”
  答:“地狱众生,没有特定的名称。”

  问:“在生活中获得智慧,是指在生时能够了解、中途时能够了解、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初生时还没有经历苦难的时候,甚至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更何况他人的心。只有在培养善心的时候才能够了解。”
  “在培养污秽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无论是培养三种心,都能够了解。”
  “在培养意识时,或者在培养五识、身体时能够了解吗?”
  答:“在培养意识时,是了解非五识的。”

  “在培养威仪、技艺、报恩心时能够了解吗?”
  答:“培养威仪心并不是培养技艺、报恩心。原因是,那些众生没有技艺,所以不是报恩心。
  报恩心存在于五识中,甚至畜生中也有能够了解他人心心数法的。
  曾经听闻,在某个女人将儿子放在一个地方时,有一只狼把她的孩子带走了。
  人们问道:‘为什么把她的儿子带走呢?’
  狼回答说:‘这个孩子的母亲经常吃我的幼崽,所以我现在吃她的孩子。
  如果她能够放下怨恨心,我也会放下。’
  人们认为这个女人可以放下怨恨心。
  女人回答说:‘我已经放下了。’
  狼观察到女人的内心并没有放下怨恨,虽然口头上说放下了,于是杀死了她的孩子,然后离开。”

  问:“畜生在生时能够了解、在中途时能够了解、在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三个时刻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善心、染污心和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意识、五识和身体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在培养意识的时候,了解的对象并不是五识和身体。”

  “在培养威仪、技艺和报恩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其他的鬼魂也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曾经听闻,有一个鬼附身于一个女人身上,一个咒师问他:“为什么触怒了这个女人?”
  那个鬼回答说:“这个女人在过去的五百世中,与我有仇恨,经常断绝我的生命,所以我也断绝她的生命。如果她能够放下怨恨心,我也会放下。”
  人们告诉这个女人:“你可以放下怨恨心吗?”
  女人回答说:“我已经放下了。”
  鬼观察到女人的内心,虽然口头上说放下怨恨,但实际上并没有放下,于是断绝了她的生命,然后离开。”

  问:“在生时能够了解、在中途时能够了解、在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三个时刻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善心、染污心和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意识时能够了解,还是在培养五识时能够了解?’
  答:在培养意识时能够了解。’

  ‘在培养威仪、技艺和报恩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天界中也有生命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但没有固定名称。
  初、中、后时刻的了解,可以广泛地解释,比如畜生、饿鬼的境界。
  其他广泛的解释,例如杂揵度,是指了解他人心智,也了解他人心心数法,若智慧修行得当就能获得不失的果报。
  这种智慧现在就能应用于了解欲界众生的心心数法和无漏心心数法。
  不了解他人心智,也不了解他人心心数法的人,除了你所提到的情况之外,广泛如之前所说。
  以上四句是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他人心智以及现象智的详细解释,听闻他人说智慧而获得智慧,对前三句来说。
  其他相应或不相应的行为和无为法,构成第四句,称为除去你所提到的情况。’

  ‘如果有人念念前世的智慧,能够完全了解前世无数生命吗?’
     ‘即使广泛地解释四句,这种念念前世的智慧并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念念前世的智慧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有些人虽然拥有念念前世的智慧相,却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的事情,这是因为过去的行为已经结束,未来尚未有所行为。
  了解前世无数生命而没有念念前世的智慧的人,好比只有一个。
  有一种自性的念生命的智慧存在,有一种能够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智慧存在,谁拥有念生命的智慧呢?’
  答:“人拥有。”

  “谁能在生命中获得智慧呢?”
  答:“地狱众生,正如经典所说,地狱众生。他们说这样的话,是出于对贪欲未来所带来的苦难的担忧,为了我们而讲述法义,我们应该断绝贪欲,我们不应该听从他们的话。
  因为贪欲的因缘关系,我们现在承受着苦痛的果报。”

  问:“地狱众生,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在初始时是不知道的,只有在未经受苦之前才会知道,在经历苦痛之后,之前的法灭了,仍然不知道。
  更何况已经久远灭亡的情况,广泛地解释,如其他人的心智一样,动物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正如经典所说,如果你是我之父都提耶,可以上升此座,广泛地解释,就像杂揵度一样。”

  问:“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在初始时知道,在中途和后来也知道,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饿鬼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如以下偈语所说:我自聚财物,以法及非法,他今受快乐,而我受苦恼。”

  问:“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初时、中途、后来都完全知道,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天界中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如以下偈语所说:今此祇陀林,贤圣僧所居,法王亦在中,我心大欢喜。”
  问:“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初时、中途、后来都尽知,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

  问:“为什么人中没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呢?”
  答:“并非没有原因,广泛地解释如之前所述。

  此外,由于被念生智所覆盖,虽然人中没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却有胜过妙的念念前世的智慧愿智。
  这种念念前世的智慧也能够了解前世无数生命。
  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得当,就能够从修行中获得果报,不会失去。
  因此,以这种智慧来念念前世无数生命,就具备了这种特征。
  不念念前世的智慧,也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除了你所提到的情况之外,广泛地解释如之前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四句诗描述了过去三世中念念前世的智慧和现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情况,以及相应或不相应的行为和无为法。
  构成了第四句,称为除去你所到的情况。”
  “如果拥有念念前世的智慧,是否也能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乃至广泛地解释四句:第一,指的是自己凭借念念前世的智慧。
  第二,指的是愿智通过其他人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第三,指的是通过他人的条件念念前世的智慧。
  第四,指的是愿智通过自己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这四句是对毗婆沙的概括,描述了念念前世的智慧。
  不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的人,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得当,具备了这种智慧来念念前世,就能够了解过去自己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自己凭借念念前世的智慧而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非念念前世的智慧的人,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广泛地解释,就能够通过这种智慧了解此生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愿智通过他人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言念念前世的智慧也能够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广泛地解释,通过这种智慧了解此生过去自己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愿智通过自己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问:“是什么样的人常见能回忆起两万劫的事情,回忆起四万劫的事情,回忆起六万劫的事情呢?”
  答:“常见的人,根基分为上、中、下三等级。
  下等级的人能回忆起两万劫的事情,中等级的人能回忆起四万劫的事情,上等级的人能回忆起六万劫的事情。
  此外,也有一些人回忆起火、水、风的劫数。
  回忆火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水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风的劫数为六万劫。
  另外,也有人回忆起喜、乐、舍根坏的时候。
  回忆喜根坏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乐根坏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舍根坏的劫数为六万劫。
  再次,有些人是回忆声闻性、辟支佛性、佛性的劫数。
  回忆声闻性的劫数为两万劫,回忆辟支佛性的劫数为四万劫,回忆佛性的劫数为六万劫。”

  “如果他的心智,能全知他自己的心心数法吗?”
  答:“有可能他的心智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甚至可以广泛地作四种句子来表述。
  是说他的心智并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他心智在过去和未来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
  原因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完成,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所以,知道他自己的心心数法的并不是他自己的心智,就像有一个。
  如果通过相知觉、听闻他的说法、在生活中获得,这样的智慧才能知晓。”

  问:“谁能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答:“人能够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曾经有闻名的跋难陀尊者,他到一个优婆塞家门边,看到一头斑驳的小牛被绑在那里。
  跋难陀尊者对优婆塞说:‘你家门边绑着的小牛,它的皮很适合制作工具。’
  优婆塞思考着:‘如果这位比丘想要这头小牛的皮来做工具,我就杀掉小牛把皮给他。’
  于是,跋难陀尊者拿着小牛的皮回到祇洹精舍,小牛的母亲呜呼哀鸣地跟随着他。
  通过这样的相知和行动,谁能听闻而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呢?”
  曾经有一个居士穿着新衣服来到祇洹精舍。跋难陀尊者见到他后对他说:“善哉,居士,你所穿的衣服可以做为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若的敷具。”
  这时居士思考着:“这位比丘想要我的衣服,我就给他。”
  还有一些人听闻这种相知的能力,通过相知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经文中如是说,通过相知来了解,或者通过卜筮来知晓他人的心心数法。
  通过相知的方式,就像之前所说的。
  通过卜筮的方式,就像外道所做的。
  无论是通过指卦、触摸衣物,还是通过算术、逆向推断,都可以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谁拥有这样的智慧呢?”
  答:“地狱众生,没有特定的名称。”

  问:“在生活中获得智慧,是指在生时能够了解、中途时能够了解、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初生时还没有经历苦难的时候,甚至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更何况他人的心。
  只有在培养善心的时候才能够了解。”
  “在培养污秽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无论是培养三种心,都能够了解。”
  “在培养意识时,或者在培养五识、身体时能够了解吗?”
  答:“在培养意识时,是了解非五识的。”
  “在培养威仪、技艺、报恩心时能够了解吗?”
  答:“培养威仪心并不是培养技艺、报恩心。
  原因是,那些众生没有技艺,所以不是报恩心。
  报恩心存在于五识中,甚至畜生中也有能够了解他人心心数法的。
  曾经听闻,在某个女人将儿子放在一个地方时,有一只狼把她的孩子带走了。
  人们问道:‘为什么把她的儿子带走呢?’
  狼回答说:‘这个孩子的母亲经常吃我的幼崽,所以我现在吃她的孩子。
  如果她能够放下怨恨心,我也会放下。’人们认为这个女人可以放下怨恨心。
  女人回答说:‘我已经放下了。’
  狼观察到女人的内心并没有放下怨恨,虽然口头上说放下了,于是杀死了她的孩子,然后离开。”

  问:“畜生在生时能够了解、在中途时能够了解、在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三个时刻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善心、染污心和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意识、五识和身体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在培养意识的时候,了解的对象并不是五识和身体。”
  “在培养威仪、技艺和报恩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其他的鬼魂也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
  曾经听闻,有一个鬼附身于一个女人身上,一个咒师问他:“为什么触怒了这个女人?”
  那个鬼回答说:“这个女人在过去的五百世中,与我有仇恨,经常断绝我的生命,所以我也断绝她的生命。
  如果她能够放下怨恨心,我也会放下。”
  人们告诉这个女人:“你可以放下怨恨心吗?”
  女人回答说:“我已经放下了。”
  鬼观察到女人的内心,虽然口头上说放下怨恨,但实际上并没有放下,于是断绝了她的生命,然后离开。”
  问:“在生时能够了解、在中途时能够了解、在后来时能够了解吗?”
  答:“三个时刻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善心、染污心和无记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
  在培养意识时能够了解,还是在培养五识时能够了解?’
  答:在培养意识时能够了解。’
  ‘在培养威仪、技艺和报恩心的时候能够了解吗?’
  答:‘三种心境都能够完全了解,天界中也有生命能够了解他人的心心数法,但没有固定名称。
  初、中、后时刻的了解,可以广泛地解释,比如畜生、饿鬼的境界。
  其他广泛的解释,例如杂揵度,是指了解他人心智,也了解他人心心数法,若智慧修行得当就能获得不失的果报。
  这种智慧现在就能应用于了解欲界众生的心心数法和无漏心心数法。
  不了解他人心智,也不了解他人心心数法的人,除了你所提到的情况之外,广泛如之前所说。
  以上四句是对过去、未来和现在他人心智以及现象智的详细解释,听闻他人说智慧而获得智慧,对前三句来说。
  其他相应或不相应的行为和无为法,构成第四句,称为除去你所提到的情况。’

  ‘如果有人念念前世的智慧,能够完全了解前世无数生命吗?’‘
  即使广泛地解释四句,这种念念前世的智慧并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念念前世的智慧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有些人虽然拥有念念前世的智慧相,却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的事情,这是因为过去的行为已经结束,未来尚未有所行为。
  了解前世无数生命而没有念念前世的智慧的人,好比只有一个。
  有一种自性的念生命的智慧存在,有一种能够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智慧存在,谁拥有念生命的智慧呢?’
  答:“人拥有。”

  “谁能在生命中获得智慧呢?”
  答:“地狱众生,正如经典所说,地狱众生。
  他们说这样的话,是出于对贪欲未来所带来的苦难的担忧,为了我们而讲述法义,我们应该断绝贪欲,我们不应该听从他们的话。
  因为贪欲的因缘关系,我们现在承受着苦痛的果报。”

  问:“地狱众生,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在初始时是不知道的,只有在未经受苦之前才会知道,在经历苦痛之后,之前的法灭了,仍然不知道。
  更何况已经久远灭亡的情况,广泛地解释,如其他人的心智一样,动物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正如经典所说,如果你是我之父都提耶,可以上升此座,广泛地解释,就像杂揵度一样。”

  问:“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在初始时知道,在中途和后来也知道,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饿鬼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如以下偈语所说:我自聚财物,以法及非法他今受快乐,而我受苦恼.

      问:“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初时、中途、后来都完全知道,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天界中也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
  如以下偈语所说:今此祇陀林,贤圣僧所居法王亦在中,我心大欢喜问曰:“在初始时知道吗?还是在中途和后来时知道?”
  答:“初时、中途、后来都尽知,广泛地解释,就像其他人的心智一样。”

  问:“为什么人中没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呢?”
  答:“并非没有原因,广泛地解释如之前所述。
  此外,由于被念生智所覆盖,虽然人类中没有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存在,却有胜过妙的念念前世的智慧愿智。
  这种念念前世的智慧也能够了解前世无数生命。
  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得当,就能够从修行中获得果报,不会失去。
  因此,以这种智慧来念念前世无数生命,就具备了这种特征。
  不念念前世的智慧,也不了解前世无数生命,除了你所提到的情况之外,广泛地解释如之前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四句诗描述了过去三世中念念前世的智慧和现在生命中获得智慧的情况,以及相应或不相应的行为和无为法。
  构成了第四句,称为除去你所到的情况。”

  “如果拥有念念前世的智慧,是否也能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乃至广泛地解释四句:第一,指的是自己凭借念念前世的智慧。
  第二,指的是愿智通过其他人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第三,指的是通过他人的条件念念前世的智慧。
  第四,指的是愿智通过自己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这四句是对毗婆沙的概括,描述了念念前世的智慧。
  不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的人,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得当,具备了这种智慧来念念前世,就能够了解过去自己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自己凭借念念前世的智慧而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非念念前世的智慧的人,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广泛地解释,就能够通过这种智慧了解此生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愿智通过他人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言念念前世的智慧也能够了解过去他人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如果智慧得以修行,广泛地解释,通过这种智慧了解此生过去自己进入阴界的情况和心境。
  这是指愿智通过自己的条件的方便而得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摩呵般若网

GMT+8, 2025-5-9 23:29 , Processed in 0.034409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