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六种通,有几种是明而非示现的,几种是示现而非明的,几种是既明又示现的,几种既非明又非示现的呢?” 答:“两种是明而非示现的,即念前世智和生死智。两种是示现而非明的,即身通和他心智通。一种是明且示现的,即漏尽通。一种是既非明又非示现的,即天耳通。” 问:“这六种通为什么有三种是示现的,三种非示现的?” 答:“让他人相信和快乐,产生希有的想法。入于法中的人,被称为示现。 三种通不具备这样的作用。如果我说,我通过天耳听到声音,通过天眼看到色彩,能够知道过去无数生命的事情,人们会产生怀疑,这件事情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实的。 曾经听说有一个居士,邀请尼揵陀若提子和他的弟子们到他家吃饭。当尼揵陀若提子进入他的家时,微笑着。 居士问道:“大师已经超越了种种戏弄,为什么现在笑了?” 大师回答说:“现在我法中的所有妙法,你可以全部听到吗?” 这时候,居士热情地追问,大师回答说:“南边的拔提河旁边有两只猕猴,不断地打斗,突然掉进了河里,被水冲走了。所以我笑了。” 居士当时说:“大师的天眼非常稀有,明净无比。” 于是,尼揵陀众人各自坐在他们的床上,按次序开始吃饭,将饭菜盖在羹上,然后给大师上菜。 其他的尼揵陀们,羹在上面。其他的尼揵陀们按时开始吃饭,而大师独自不吃。 居士问道:“大师,为什么你现在不吃?” 大师回答说:“这饭没有羹,所以我不吃。” 居士当时对大师说:“你的天眼明净,稀有无比,能看到南边拔提河旁的猕猴掉进河里,为什么却看不到饭底的羹呢?” 因为这样的事情,三种通并不是示现的,不能让他人相信和快乐,产生希有的想法,入于佛法。 如果通过身通,让一个身体变为多个身体,多个身体又归为一个身体,种种变化,从上至梵世,使许多众生产生希有的想法。 如果知道他人心中所念的法,对他人说:“你有这样的念头,思考如此,心意如此,完全符合他的心,没有相违的地方,让许多众生在佛法中产生希有的想法。 如果为他人讲述佛法,让他们远离尘垢。 如果拥有清净的法眼,也让许多众生在佛法中产生希有的想法。 因为这样的事情,三种通让他人相信和快乐,产生希有的想法,入于佛法。” 问曰:”何等人应为现神变,何等人不应为现神变耶?’ 答曰:“对于那些一直坚定相信或一直坚定不信的人,不应该现出神变。 而对于那些在中间不确定是否相信的人,应该现出神变,以便让他们入佛法。 你如何知道呢? 经文中说:佛住在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庵罗林。 有一个名叫翅跋多的居士子,前往拜见佛,向佛行礼,然后坐在一边。 他向佛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世尊,在那迦揵陀城,人民繁盛,对佛法僧充满信敬,我希望您能够派遣一位沙门在这个国土的众人面前展示各种神变,以使那迦揵陀人对佛法僧加倍地产生信敬之心。” 佛告诉居士子:“我不会让弟子们这样说,你们在来往的地方应该在众人面前展示善法并揭露恶法。” 居士子再次向佛请教道:“世尊,为何不让弟子们现出神变,而要他们展示善法并揭露恶法呢?” 佛告诉居士子:“现出神变有三种方式: 一是展示足够神性的力量, 二是知晓他人心念并展示神变, 三是通过讲述法而展示神变。 云何名神足示现? 神足示现指的是沙门和婆罗门展示各种神奇的变化,一个身体可以变为多个身体,多个身体又可以合为一个身体,甚至到达梵世身体得到自在的境界。 有信的人见到这样的神变,向不信的人说:“我见到沙门和婆罗门展示各种神奇的变化,一个身体可以变为多个身体,多个身体又可以合为一个身体,甚至到达梵世身体得到自在的境界。” 不信的人对信仰者说:“你见到这事有什么奇异之处?有一个叫做揵陀罗的咒语,有人念诵持诵它,也能展示各种神奇的变化。居士啊,你怎么看?这样不信仰的人难道不是对信仰者有所嫌责吗?” 居士子回答佛陀说:“世尊,确实会产生嫌责之心。” 再次,如果沙门和婆罗门能够说出他人心中所念的法,你有这样的念头和思考,完全如他所言,没有虚假的地方。 有信的人听到这样的话从不信的人口中说出,会说:“我见到沙门和婆罗门知晓他人心中所念的法,甚至能广泛地讲述。 而不信的人则说:“你见到这事有什么奇异之处?有一个叫做刹尼迦若的咒语,有人念诵持诵它,也能知晓他人心中所念的法,甚至能广泛地讲述。” 居士子啊,你要知道,因为我见到这样的过患,所以不让弟子们展示各种神奇的变化,而要他们展示善法并揭露恶法。 因为这样的事情,那些一直坚定相信或一直坚定不信的人不应该展示各种神奇的变化。 而那些在中间不确定是否相信的人,应该展现神变,以便让他们入佛法。” 问:“何故名示现?” 答:“之所以称之为示现,就像守门人的职责一样。 守门人通过展示内部的情况,让外部的人了解。通过展示外部的情况,让内部的人了解。展示内部的情况,让外部的人了解的例子,就像说国王现在在内部,正在沐浴用餐,展示各种珍宝。 展示外部的情况,让内部的人了解的例子,就像说现在某个国家某个村庄,持有这样的信物,正在门外。 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像守门人的职责一样,所以称之为示现。 佛经中说,菩萨在夜晚的初分时起身,通达觉醒,在夜晚的中分时起身,再次通达觉醒,在夜晚的末分时起身,再度通达觉醒。 问:“菩萨何故初中后夜起通明耶?” 答:“菩萨之所以在夜晚的初中后起身通达觉醒,是因为他们按照恒河沙等无量无尽的菩萨依次行法。 再次,在夜晚的初中后起身通达觉醒,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成为法器。 再次,是为了使所作所为清晰明了。 再次,是为了稳固自己的足步而起身通达觉醒,是为了远见广照而起身明亮。 再次,喻如无碍解脱的道理,所以起身通达觉醒,通达就像无碍之道,明亮就像解脱之道。 再次,喻如见道和修道的关系,所以起身通达觉醒,通达就像见道,明亮就像修道。 再次,喻如善有漏法、无漏法、有漏无漏无记法,所以起身通达觉醒。其中有两种通达是善有漏,指的是身体通达和念前世智慧通达。有一种通达是无漏,指的是漏尽智慧通达。有一种通达是有漏无漏,指的是了解他人的心智。有两种通达是不隐没无记,指的是天眼通达和天耳通达。” 再次是因为菩萨按次序降伏众魔。曾听闻菩萨修行苦行,知道这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从那条路上转变,受难陀难陀婆罗门的指导,喝了十六种乳糜,使身体变得有力,从吉人那里接受草粮,前往菩提树下,亲自铺草,就像娑修迦龙王结身一样,交趺而坐。他发下誓言:我在这里坐着,不放下漏尽,绝不起身。 当时天地六种震动,就像在大海中的船一样震动,连自在天宫也动了,就像佉陀梨叶一样。 那时魔王观察,就知道是菩萨在菩提树下坚固地结趺坐,并发下誓言。 于是他亲自前来,对菩萨说:“请起身吧!现在是浊恶众生刚强的时候,你无法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正应该居于转轮王位上,我将献上七宝给你。” 那时菩萨对恶魔说:“你现在所说的话,就像小孩子一样,可以使太阳、月亮和星宿堕落,让山林和大地停留在虚空中,但你无法让我在这里坐着不放下漏尽而起,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邪恶的魔王对菩萨说:“既然我以软美的言辞说话,而你不接受,我将展示令你恐怖畏惧的事情,让你见识。” 当邪恶的魔王说完这番话后,便下起了花雨,并返回自己的宫殿。 他遍告六欲天神们:“你们都应该拿起各种武器和战斗的器具,因为我在菩提树下有怨恨。待邪恶魔王离开后,不久之间,我们将斗战一番。” 菩萨立即心生念头:“即使与常人有所争辩,也不能轻视,更何况是欲界中的尊者。” 于是菩萨审视思考,观察着离欲的道路,迅速离开欲界的境界,初入禅定的境界,化身成各种相对的形象。 邪恶的魔众化作鸟的形象前来,菩萨化作狸猫的形象。 狸猫的形象前来,菩萨化作狗犬的形象。狗犬的形象前来,菩萨又化作豹的形象。豹的形象前来,菩萨又化作虎的形象。虎的形象前来,菩萨又化作师子的形象。师子的形象前来,菩萨化作刀剑、火焰、雨、盖等形象,自己变化身形,在琉璃宫内用以遮挡自己的身体,但不遮挡自己的眼睛,同时也化作这个大地,可以发出声音。 变化成这种相对的形象后,菩萨又心生一念:“我曾经为修行道的人制造过困难吗?” 于是他回忆起前世的智慧,看到自己曾经在过去的无数生命中,并没有制造过困难给修行道的人,而是以各种修行的方法帮助他们。 他又思考自己曾经做过的善业,以及恶魔曾经做过的善业。 看到恶魔所做的一次众多的无限的布施,他认为比不上自己。更何况自己持守戒律修持福业呢。” 于是菩萨凭借福德的力量,端正地坐着。 邪恶的魔王带着三十六亿的魔军,化成各种丑恶的形象,前往菩提树下。 菩萨对恶魔说:“你曾经进行了一次无限的施会,就像你所做的无限施会一样,我要以百千万倍的施会来回应你。魔啊,你的施会以我为证,谁能证明你呢?” 于是菩萨以庄严的手势按地,发出巨大的音响,魔军听到声音后立即破坏。 菩萨利用业报天眼,看到一位由旬色的人,听不到声音,于是立即启动天耳通,离开一由旬的范围后,虽然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形象。 然后他启动天眼通,虽一旬看到形象和听到声音,但不知道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最后,他启动他心智通,知道帝释眷属心生欢喜,而魔王眷属心生忧愁。 于是菩萨再次思考:“为什么恶魔会发起这种邪恶的心念?这都是因为五欲的存在,贪恋五欲,都是由烦恼所引起的。因为这个原因,我要启动漏尽通,所以做出了这番说法。” 菩萨要按次序降伏魔众,所以在夜晚的初中后起身通达觉醒。 如果要看到苦时先得到怎样的不坏净,见集灭道时先得到怎样的不坏净,那么请诸位告知。 问:“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论述?” 答:“或许有人说,一时只见到真实,没有次第地见到真实,就像毗婆阇婆提。” 问:“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答:“他是依据佛经所说的,佛经说如果对苦无疑,也对集灭道无疑。 如果说对苦无疑也对集灭道无疑,那岂不是一时只见到真实,没有次第地见到真实吗?所以他这样说是理解为一时只见到真实而非次第地见到真实。 如果一时只见到真实而非次第地见到真实,那就违背了佛经的教导,就像须达多居士曾经问佛。 他问道:‘世尊,是一时只见到真实还是次第地见到真实呢?’ 佛告诉他:‘次第地见到真实,并非一时只见到真实,就像登上四桄梯法一样。’” 问:“如果次第地见到真实并非一时只见到真实,那么毗婆阇婆提引用的经文如何解释?” 答:“那个经文应该这样解释:如果对于道无疑,也对于苦、集、灭无疑,该这样说。” “为什么没有这样说呢?” 答:“佛说过得果人,如果有人获得果位,对于四谛就没有疑惑。 再次,这个经文也说不让疑惑的人行动,如果一个人已经见到苦,那就绝不会产生疑惑,所以才作出这样的说法。 尊者佛陀提婆就是这样说的,行者才能进入真正的见道,这种信心在一切时刻都存在。” 问:“那位尊者说次第地见到真实,不说一时只见到真实,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说法呢?” 答:“我们应该理解他所说的,他是出于以下原因作出这样的说法:当行者在忍受苦法时,没有停留的时刻,必然获得一切的信心,就像将泥器放在三层楼上投向地面,还未接触地面的瞬间,器皿已经破碎了一样。 行者也是如此,所以为了阻止对他人的理解,展示自己的理解,以及表达法相与相应的理解,才作出这样的论断。 佛的身体中没有学法,这被称为佛依靠无漏信心而存在,这种信心被称为佛不坏的信心。 辟支佛的身体中有三根法,菩萨的身体中有二根法和三谛法。 如果依靠无漏信心,这被称为法不坏的信心,声闻的身体中有学法和无学法。 如果依靠无漏信心,这被称为僧不坏的信心,无漏戒是圣人所喜爱的戒律。” “如果在观察苦时,先获得什么样的信心?” 答:“获得法的信心即对苦法的观察,尊者瞿沙说过:‘对苦谛的观察,获得克服苦的信心。对灭谛的观察,获得功德法的信心。’” “如果在观察集时,先获得什么样的信心?” 答:“获得法的信心即对集法的观察,尊者瞿沙说过:‘对集谛的观察,获得克服苦的信心。对灭谛的观察,获得功德法的信心。’” 问:如果我们在见到一切事物灭亡的时候,首先要得到什么样的信? 答:得到对法的信就等于得到对灭法的信。 问:当行者见到三谛时,得到了信和戒两种不坏净信,为什么只提到信而没有提到戒呢? 答:因为对戒的描述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多说。 此外,并不是问有多少种不坏净信,而是问为什么得到的是不坏净的戒。原因是戒律没有独立存在的原因和依据,所以没有提到。 问:当行者见到道时,首先要得到什么样的信? 答:首先要得到对佛、法、僧的不坏信。 根据外国法师的说法,当见到道谛时,只需短短的一瞬间,信心根本就在眼前,此时应该取其对应的回转法。 有四种不坏净信仰:如果信仰是基于佛身中的无学法,就称为对佛的不坏信仰;如果信仰是基于辟支佛身中的三根和菩萨身中的二根,就称为对法的不坏信;如果信仰是基于声闻身中的学无学法,就称为对僧的不坏信。 同时,也要取其回转的戒律,称为圣所爱的戒律。 不应该像外国法师罽宾沙门所说的那样,总是将信仰归结于法,而不分别对佛、法、僧进行信。 只是眼前信心的存在,并不表示未来就有无限多的信心修持,或者会有与佛身中的无学法有缘的人,这就是不共缘于佛的不坏信仰。 或者是与辟支佛的三根和菩萨的二根有缘的人,这就是不共缘于法的不坏信仰。 或者是与声闻身中的学无学法有缘的人,这就是不共缘于僧的不坏信仰。 或者是与佛身中的无学法、辟支佛身中的三根菩萨身中的二根和声闻身中的学无学法有缘的人。 所有这些都是共同依缘于法的不坏信仰,同时也得到了回转的圣所爱的戒律。 当见到道谛时,只需要短短的一瞬间,修行者就应该立即修行前三谛的信仰。 问:对于灭道体和净处是净处的见解,为什么在见到时可以得到不坏净呢?然而,苦集谛的体性并不是净,不是净处。 为什么烦恼、恶行和邪见颠倒法可以在见到时得到不坏净呢? 答:有两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坏净:一是可信,二是可求,在见到灭道谛时可以得到不坏净。 在苦集谛中也有两个原因,也是可信且可求,可以得到不坏净。 只有一个情况是可信但不可求。 尊者瞿沙说:如果受苦集之累,那么见到灭道就是胜利的,就像人在风暴中见到房屋一样美妙,情况也是如此。 坚信的人对于坚信的道,有两个原因可以得到不坏净:一是可信,二是可求。 对于坚法道也是如此,坚守法的人对于坚守法道,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信,二是可求。 对于坚信道,只有可信,不可求,这是信解脱道。 见到道的时候,是时解脱道,不是非时解脱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根据情况而言。 问:如果相信舍利弗身中没有学习的法,这是否意味着对法的信仰和对僧伽的信仰都是不坏净的呢?如果是关于法的话,那么就是基于声闻身中没有学习的法。如果是关于僧伽的话,那么舍利弗一个人就不算是僧伽了。 答:应该说他是僧伽。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人怎么能算作是僧伽呢? 答:如果从法的角度来说,他是僧伽;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不是僧伽。如果依据未达到禅定、未曾得到的情况,对于佛的信仰在现在前是不坏净的,在现在有两个方面,即对佛和对戒的信。对未来的四个方面,如果曾经得到的话,在现在前只有现在有两个方面,未来就没有了。即使按照第四禅定的说法,也是如此。 如果依据无色定,对于未曾得到的情况,对于佛的信仰在现在前是不坏净的,在现在只有一个方面,即对佛的信仰,在未来的四个方面,如果曾经得到的话,在现在前只有现在有一个方面,未来就没有了。 问:怎样界定不坏净,是根据自体还是根据所缘?如果根据自体的话,应该有两种,即信和戒。 如果根据所缘的话,应该有三种,即佛、法、僧。原因是戒没有所缘。 答:应该这样说,既根据自体又根据所缘,自体指的是戒,所缘指的是信,就像自体和所缘的关系一样,自体是指三宝,自体是指三皈依,说法也是如此,这是不坏净的本质,甚至可以广泛地解释。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不坏,不坏净是何义?’ 答:种种观解、种种筹量都能得到不坏净的名号,而且因为不可被破坏而被称为不坏净。 无论是沙门、婆罗门、天神、魔鬼、梵天,还是其他世间众生,没有人能够按法律破坏不坏净。 而且,这种信仰也是不可中断的,因此被称为不坏净。 再次,没有沙门、婆罗门能够按法律中断不坏净的信仰,如上所述广泛解释。 尊者瞿沙说:对于佛法,如果没有种种观解、种种筹量,就像水上不系之船一样,轻躁易坏,与上面所说的相违背,因此不轻躁易坏,被称为不坏净。 问:‘世尊何故先说于佛不坏净,乃至后说戒不坏净耶?’ 答:世尊先说佛不坏净,后说戒不坏净是因为这样说更符合文义的顺序,对于说话者和听者都更容易理解。 此外,佛被喻为医生,法被喻为无病,僧被喻为瞻仰病人,戒被喻为良药。 因此,佛在初时能够讲述法,佛在讲述何种法呢?接下来就是信,法是被僧伽讲述的,因此信的次序是信佛后信法,再次信仰僧伽。 而命名僧伽是因为戒,所以戒在信仰的次序中排在最后。 再次,佛能够示现众生的道路,所以先信佛;能够到达涅槃城,所以次信法;就像一个好伴侣,所以次信僧伽;就像资粮一样,所以次是戒。 再次,信佛就像船舶的船长,信法就像彼岸,信僧伽就像载你前往目的地的人,信戒就像船舶。 佛经说戒是圣者所爱护的,不会破坏、穿刺、污秽和邪恶,智者都称赞它。 问:为什么说戒是圣者所爱护的,而且不会破坏、穿刺、污秽和邪恶? 可以广泛解释。 |
GMT+8, 2025-5-10 00:36 , Processed in 0.032812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