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尊,为什么说七觉支是助道法呢?” 答:“这是根据那位比丘所问的问题而说的,如果那位比丘问的是四念处,佛也会说四念处是助道法。 再者,这部经文一直在讲述无漏的助道法,只是我并不确定像念处这样的助道法是否有两种,即有漏和无漏,甚至道支也有漏和无漏之分。 还有一种说法是,佛讲述的是三十七助道法,但由于时间的长久,已经失传了。 就像陀罗达多所说的助道法,应该是指一个支持,甚至是三十七个支持。 而在三十七助道法中,斧柯喻经中也有提到无漏的三十七助道法。 如果要确定修行的道路,那就是七觉支。 如果没有确定,那就有六种支持。 所以,念处有两种,可以是有漏或无漏,道支也是如此。” 问:“助道法被称为三十七,它的实质是什么?” 答:“助道法被称为三十七,但其实质可以分为十一或十二个部分。 如果说全部都在觉支中,觉支被称为七个实质,包括四念处、慧根、慧力和正见,都在择法觉支中。 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和正方便,都在精进觉支中。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和正定,都在定觉支中。念根、念力和正念,都在念觉支中,而其他的信根则在道支中。 道支包括正语、正业和正命,如果全部都在道支中,那么就没有正命了。 八道支被称为有八个实质,其中包括四念处、慧根、慧力和择法觉支,都在正见中。 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和精进觉支,都在正方便中。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和定觉支,都在正定中。 念根、念力和念觉支,都在正念中,而其他的信根则在觉支中,还有喜猗舍。 因此,助道法被称为三十七,实质上可以分为十一或十二个部分,就像名字和实质一样,名字不同实质也不同,名字相同实质也相同,我们对于名字和实质的理解也是如此。 这就是助道法的实质,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问:“为什么称之为助道法,助道是什么意义?” 答:“助道法是指帮助达到菩提智慧的法,其中诸法都是依附于无生智慧而存在的。助道法是为了顺应和助力那些法的发展和胜利,因此被称为助道法。” “已经总体地解释了助道法的意义,现在让我们分别地解释各个部分的意义,为什么称之为念处?” 答:“分别聚集的意义就是念处的意义,聚集指的是五蕴的聚集。 如果要进行分别,应该从念处开始,而且烧然的意义就是正断的意义,积聚的意义就是如意足的意义,增上胜的意义就是根的意义,不可坏的义就是力的意义,觉知的意义就是觉支的意义,求觅的意义就是道支的意义。” “已经分别地解释了助道法的意义,现在让我们分别地解释觉支和道支的意义,为什么称之为觉支?是因为它与觉有关所以称之为觉支,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觉的支持所以称之为觉支?” 如果因为与觉有关所以称之为觉支,那么有一种是对的,其他六种是不对的。” 答:“应该这样说,因为与觉有关所以称之为觉支。” 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有一种是对的,其他六种是不对的。” 答:“这些诸法都是依附于觉的支持而存在的,顺应和助力觉的发展,因此称之为觉支。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觉的支持所以称之为觉支。” 问:“如果是这样,那六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择法觉支是觉,是觉的支持,其他的只是觉的支持。” “为什么称之为道支? 是因为求觅的原因所以称之为道支,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求觅的支持所以称之为道支?如果是因为求觅的原因所以称之为道支,那么有一种是正确的,其他七种是错误的。” 答:“应该这样说,因为求觅的原因所以称之为道支。” 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有一种是正确的,其他七种是错误的。” 答:“这些诸法都是依附于道的支持而存在的,顺应和助力的发展,因此称之为道支。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求觅的支持所以称之为道支。” 问:“如果是这样,那么七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正见是求觅的支持,其他的只是求觅的支持,就像择法觉支是觉的支持一样,正定是禅,是禅的支持,不非时食是斋,是斋的支持,正见也是如此,是求觅的支持。” “已经分别地解释了助道法的意义,现在让我们按照顺序来讲解,为什么先说四念处,然后才说八道支?” 答:“按照顺序来讲是为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佛陀的讲述也是按照顺序来的,这样问者也更容易接受。 再者,四念处就像眼睛看见事物一样,其他的助道法就像盲人一样,不了解四念处就无法正确行使助道法,就像很多盲人,如果有人有眼睛可以引导,不会走入错误的道路,他们也是如此。 再者,通过念处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事物的总相和别相,而不会因为物体的坏了或者境缘的坏了而迷惑,可以真实地了解法的实相,不会增加或者减少。 再者,念处从初觉地开始,一直到智慧无生智,都具有胜利的势力,从初觉地到暖法的势力是正断,从暖法到顶法的势力是如意足,从顶法到忍法的势力是五根,从忍法到世界第一法的势力是五力,从世界第一法以上,势力更胜,道支在见道中胜利,觉支在修道中胜利。” 问:“为什么在见道中道支胜利,在修道中觉支胜利?” 答:“取义在于道的义,在见道中追求极速进展,所以称为道支,而觉在觉支的义中,修道中有九种觉的层次,所以称为觉支。” 问:“如果在见道中是道支,而在修道中是觉支,那么世尊为什么先说觉支,后说道支?” 答:“按照顺序来讲是为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佛的讲述也是按照顺序来的,这样问者也更容易接受。 再者,欲渐次增一支,先说四法,再说五七八法。再者,欲渐出要法,渐次增益。” 已经总体地讲解了助道法的次序。现在逐一地解释觉支和道支的次序。 “为什么先说念觉支,后才说舍觉支?” 答:“按照顺序来讲是为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佛的讲述也是按照顺序来的。 而且,对于问者来说也更容易接受。 尊者瞿沙曾经说过,已经觉悟的人,通过回忆先前所得的法力,能够满足修行觉支,因此佛陀先讲述了念觉支。 正如经典所说,修行者正念地观察此法,将心念引向现在的前方,不生起愚惑,能够满足修行念觉支。 通过念的力量,对法进行分辨和选择,能够满足修行择法觉支。 因为能够选择和分辨法,就能够行动精进,能够满足修行精进觉支。 通过行动精进,就会产生无杂念的喜悦,能够满足修行喜觉支。 因为有喜悦,身心愉悦,能够满足修行猗觉支。 因为有猗乐,心会安定下来,能够满足修行定觉支。 因为有心定,能够摆脱贪念和忧虑,安住在舍的境界,能够满足修行舍觉支。” “为什么在世尊的道支中,先说正见,后才说正定?” 答:“按照顺序来讲是为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佛的讲述也是按照顺序来的。 而且,对于问者来说也更容易接受。 尊者瞿沙曾经说过,已经见到真实的人,因为有了正见,能够修行道支,就像所说的一样。 因为有了正见,才能够修行道支,就像所说的一样。 因为有了正见,才能够产生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已经说过了觉支和道支的次序,现在来讲现在前时的助道法。 “有哪些助道法?” 答:“在未至禅时有三十六种助道法,初禅有三十七种,中间禅有三十五种除喜正觉的助道法。 第二禅有三十六种除正觉的助道法,第三和第四禅有三十五种除喜正觉的助道法。 无色界中有三十二种除喜正觉、正语、正业、正命的助道法。” 已经说完了现在前时的助道法。 “在何地有多少种助道法同时现在前?” 答:“根据未至禅有三十六种助道法,同时现在前则有三十三种,除去三个念处。 原因是因为所依缘各不相同,尚无法同时产生两个,更不用说更多了。 初禅有三十七种助道法,则有三十四种同时现在前,也除去了三个念处。 中间禅有三十五种助道法,则有三十二种同时现在前,也除去了三个念处。 在中间禅的第三和第四禅也是如此,第二禅有三十六种助道法,则有三十三种同时现在前,也除去了三个念处。 无色界中有三十二种助道法,则有二十九种同时现在前,也除去了三个念处。” 已经说完了现在前的助道法。现在来说同异相。 “觉支是否也是道支?” 答:“有时觉支并非道支,甚至可以广泛概括成四句。 有些觉支不是道支,喜觉支就是其中之一。 有些道支不是觉支,正觉、正语、正业、正命就是其中之一。 有些觉支同时也是道支,除了信仰和其他助道法之外还包括在内,非觉支道支就是其中之一。” 问:“为何喜觉支放在第一位?” 答:“觉义指的就是觉支的义理,喜觉支是顺应觉支次序。” 问:“为什么喜悦顺应觉支?” 答:“如果实际数数觉的境界,就会产生喜悦;如果数数产生喜悦,就是实际觉知到了境界。 就像一个人挖地找到宝藏,找到宝藏后更加挖掘,挖掘后又找到,这个过程是相似的。” 问:“为什么不将喜悦立为道支?” 答:“去义指的是道支的义理,喜悦并不顺应道支。” 问:“为什么喜悦不顺应道支?” 答:“如果数数喜悦,就停留不去,就像一个人在道路上行走,如果数数停止,就会渴望停留而不前进,这个过程是相似的。” 问:“为什么喜悦觉支被置于第一位?” 答:“觉义指的是觉支的义理,喜悦顺应觉支次序。” 问:“如何顺应喜悦觉支?” 答:“如果在一切事物中都能产生喜悦,那么就能真实地觉知到境界。” 问:“为什么不将喜悦立为道支?” 答:“去义指的是道支的义理,喜悦并不顺应道支。” 问:“为什么喜悦不顺应道支?” 答:“喜悦与离去相矛盾,就像行走、停留、睡眠、清醒始终相矛盾,这个过程是相似的。” 问:“为什么正觉被立为道支?” 答:“去义指的是道支的义理,因为正觉能够激发正见并超越生死,就像一个人用杖子敲打牛能够达到某种结果,这个过程是相似的。” 问:“为什么正觉没有被立为觉支?” 答:“正觉的本性能够激发觉支的本性而使其安静。” 问:“为什么正语、正业、正命被立为道支?” 答:“去义指的是道支的义理,正语、正业、正命对于修行道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问:“为什么正语、正业、正命没有被立为觉支?” 答:“正语、正业、正命是道支而非觉支。再者,正语、正业、正命与不相应、无依无行无缘相矛盾,与觉支相违。” 问:“为什么信仰被视为非觉支道支?” 答:“初入法门时,信仰的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已进入法门修行觉支道支。 再者,出离法门时,有满足与不满足之分,满足出离法门者是有根力量修行道的人。 与此相矛盾的称为不满足,如果不满足出离法门的人,有觉支而无道支,如喜悦觉支。 如果有满足出离法门,同时有觉支和道支,那么就立觉支道支,如其他觉支道支。 如果不满足出离法门,既无觉支又无道支,就不立觉支道支,如信仰者。” 问:“为什么没有将心作为助道法?” 答:“因为心没有助道的功能。 再者,在烦恼出离法门中,心和烦恼都有力量的运用,在助道法中也有偏向的力量运用。 再者,心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总相和别相,而助道法只依赖于总相。 再者,像烦恼一样,心是法的一种,不是心的对治方法,也是法的一种。 如果要这样说,心具备定性,因此称为定,这就是助道法中的定。” 问:“为什么在三根中,喜根被称为助道法,乐根和舍根却不被称为助道法?” 答:“因为乐根和舍根没有助道法的特征。 再者,助道法的行动是强烈而有力的,而乐根和舍根的行动相对迟钝,不强烈。 再者,乐根被快乐所遮盖,舍根被放弃所遮盖,所以不被称为助道法。” 问:“为什么圣种没有被立为助道法?” 答:“其实也有立为助道法的说法,比如毗婆阇婆提所说的有三十一种助道法。” 问:“我并不问这样的说法。” 答:“在在家人和出家人中,助道法有两个胜过的事情:一是期心胜过,二是受行胜过。 在出家人中,圣种有两个胜过的事情:一是期心胜过,二是受行胜过。 在在家人中,只有一个胜过的事情,即期心胜过而不是受行。 就像帝释坐在华座上,周围有十二那由他女神围绕着,还有六万人奏乐,这是住圣种。 只有期心而不受行,像频婆娑罗王和须达长者等人,也是如此。 如果这样说,欢乐是精进者,即是精进的觉支,波伽罗那经也是这样说的。” |
GMT+8, 2025-5-9 23:36 , Processed in 0.034824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