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心智是如何的呢? 关于念前世的智慧,如此章节及解释章义,这里应该广泛地解释优波提舍。 问:“那位尊者迦旃延子为什么依据二种智慧来作论述?” 答:“那位尊者有自己的欲望和意愿,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意愿来作论述,也不违背法相。那位尊者的意愿是因二种智慧来作论述,即论述他人心智,念前世的智慧。 因为他意愿要论述二种智慧,我也根据二种智慧来作论述。 就像在根揵度中论述法智和比智一样,我也根据二种智慧来作论述。 如同在定揵度中论述尽智和无生智一样,我也意愿要述四种智慧,即根据四种智慧来作论述。 如同在根犍度中论述苦、集、灭、道智一样,比如说,若苦智是否是苦无漏智呢?又若道智是否是道无漏智呢?我也意愿要论述八种智慧,即根据八种智慧来作论述,就像是在使犍度中论述定犍度智犍度所说一样,我也意愿要论述十种智慧,即根据十种智慧来作论述。 就像说,眼根通过多少种智慧来认知,犹如善巧的陶工,先调制柔软的泥团,安置在轮子上,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意愿,制作各种器物。那位尊者也是这样的,通过听闻、思考、慧观察法相,断除愚痴,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意愿进行论述,也不违背法相。 再说,这两种智慧,是为了离开欲望而得到方便和自在,是修习智慧的四支和五支、禅定和果位的通体。 再说,这两种智慧的本质,就是见性和觉悟自性。 再说,通过这两种智慧各自依附于一个时代,他人心智依附于现在世,念前世智依附于过去世。 如果要说,念前世智是有漏或无漏的,应该这样说,因为这两种智慧是有漏或无漏的。” 他心智是怎样的呢? 答:如果智慧是修行而从修行中得到、不失去的话,那修行者就是体验修行,修行果位者就是体验四支五支、禅定果位。 从修行中产生的结果,是因为修习而得到而不失去的,就是得到而不放弃。 问:“为什么不说已经得到或即将得到的,而只说现在得到呢?” 答:应该知道,这样说而不说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说法是有余地的。 再说,如果得到了这种智慧,就被称为得道者,被称为认知他人心者,这是中间的说法,不是已经得到或即将得到的。 因为失去了,所以通过这种智慧认知他人心所感知、所观察、所实践的,所感知的是欲界初禅,所观察的是中间禅,所实践的是上三禅。还有一种说法,所感知的是欲界初禅,所观察的是从欲界到中间禅,所实践的是从欲界到第四禅。 问:“他人心感知和观察依附于色界时,他人心智是否也知道他人心所依附的色界?” 答:外国的法师经文中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智慧能够认知欲界和色界中他人心的心性、法则和无漏心,就被称为他人心智。 问:“罽宾沙门为什么不作如此说呢?” 答:“他也应该作如此说。” “为什么不说而有所意思呢?” 答:“所言的感知、观察、实践是在说它们的本质,并没有说它们所依附的心性、法则和数量法则的具体情况,而是真实地认知它们。 心指的是心性,法指的是数量法则,真实地认知指的是认知境界。 应该说一种,即认知他人心智,也可以说是通达他人心智。 应该说二种,即认知有漏和无漏以及束缚、解脱与系缚。 应该说三种,即上、中、下。应该说四种,即四禅果位。 应该说六种,即有漏的上、中、下以及无漏的上、中、下。 应该说八种,即四禅果位中有漏和无漏的。 应该说九种,即下下禅位到上上禅位。 应该说十二种,即四禅果位中各自有上、中、下三种。 应该说十八种,即有漏有九种,无漏有九种。 应该说二十四种,即初禅位有漏有三种,无漏有三种,乃至第四禅位也是如此。 应该说三十六种,即初禅位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位有九种。 应该说七十二种,即初禅位有漏有九种,无漏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位也是如此。 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刹那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他人心智,这里总共只是说了一种他人心智来进行论述。” 问:“他人心智的本质是什么?” 答:“本质是智慧,已经说过本质性质,所以现在应该说这个。” “为什么称之为知他心智?” 答:“因为能够认知他人的心性,所以称为知他心智。” 问:“既然也能认知数量法则,为什么只称之为知他心呢?” 答:“因为修行者专注于心性,行者专注于心性,勤修方便,渴望认知他人的心性,而不是渴望认知数量法则,但也能认知数量法则,所以称之为知他心智,就像一个人寻求见王,不是寻求见王的家属。当见到王时,也会见到家属,他也是如此。” 再说,各种法则都有自己的名称,各有各自的原因,或是以自身为依据,或是以对治为依据,或是以方便为依据,或是以相应为依据,或是以所依为依据,或是以所实践为依据,或是以所依附为依据,或是以实践和依附为依据。 以自身为依据的法则,比如五蕴、四谛等的智慧,其他的广泛解释如上所述。 界指的是有漏的色界和无漏的不系界。” 问:“为什么无色界没有他人心智呢?” 答:“因为不是它的领域,这些需要更广泛的解释。 再说,他人心智是由色界引起的,而无色界没有色,禅地指的是四根本禅地,不包括其他无色界的地位。” 问:“为什么在诸边中没有他人心智呢?” 答:“这是因为通达三昧、能够产生通达果位的人才有此智慧,而在诸边中没有这种定故。” 问:“在中间禅位中,如何认知他人心智呢?” 答:“有一种说法是,通过初禅地的人来认知。 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二禅地的人来认知。” 评述:应该作如此说,通过初禅地的人来认知。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地位,所依附的是欲色界,身行者是无漏的行者,行道等四种行为,有漏的不是行行缘者。 初禅地的人,以欲界为所依附,初禅地到二禅地的人,以欲界为所依附,乃至第二禅地到第三禅地的人,以欲界为所依附,乃至第三禅地到第四禅地的人,以欲界为所依附,乃至第四禅地,他人心智不知无色界。 问:“为什么他人心智不知无色界?” 答:“他人心智不知上一禅地的法则,初禅地的他人心智不知第二禅地的心,乃至第三禅地的他人心智不知第四禅地的心。” 问:“在生欲色界之前,他人心智能否认知他人的心性和数量法则?” 答:“不能,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时刻不知道,因此也无法认知。 念处指的是三种念处,除了身体的念处。 智者指的是四种智慧,即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三昧指的是无漏的修持和道无愿相应,有漏的不与之相应。 根指的是总体与三种根相应,即乐、喜、舍的根。 世指的是存在于三世之中,与三世相关,过去的与过去有缘,现在的与现在有缘,未来不生的与三世有缘。 必然产生的与未来有缘,善恶无记的是善缘,善恶无记的与三种有缘。 三界的系与不系,有漏是色界的系,无漏是不系。 与三界的系与不系相关,与欲色界有缘也与不系。 学与无学、非学与非无学的相关,有三种,与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有缘,尽涵盖三种。见道断修道断与不断的相关,有漏者修道断,无漏者不断。 与见道、修道、不断有缘,尽涵盖三种。 与名与义相关,与名与义有缘,与自身、他身、非身有缘。 身与他身相关,是方便的得到,离欲的得到也是方便的,初禅者离欲界而欲得,乃至第四禅离除三禅的欲得。 方便指的是以方便现在前的方法,佛陀不以方便现在前,辟支佛以下以方便,声闻者或以中道以上的方便。” 问:“他人心智是如何通过方便方法实现的?” 答:“就像经典所说的那样,初行者先观察自身的相貌,如果身体具有某种特征,那么心智也会具有相应的特征。 如果心智具有某种特征,那么身体也会呈现相应的特征。 观察了自身相貌之后,也会观察他人的相貌。 如果他人的身体具有某种特征,那么他们的心智也会相应地具有特征。 如果心智具有某种特征,那么身体也会呈现相应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可以思考:现在的众生是被什么所观察和区分的。 当我们真实地了解时,我们会知道众生是如此思维和区分,这就是他人心智。” 问:“满足集法经也提到,他人心智通过什么方法实现?” 答:“观察五蕴的取舍,意味着观察苦、空、无常、无我的特性,实现这样观察的无漏智慧。” 问:“既然他人心智与四谛智相关,为什么只提到与苦智相关?” 答:“应该说涵盖了所有的缘起,而没有具体提及的地方,应当知道这种说法是有余的。 此外,这种说法初起时是为了进入法之方便,如果提到了与苦智相关的缘起智慧,也应当知道同样也提到了与其他缘起智慧的相关。” 问:“前面的方便和后面的方便有何区别?” 答:“前面所说的方便包括有漏和无漏的方便,而后面所说的方便一直是无漏的。 再次提到后面的方便,是为了强调其胜过前面的方便,更加妙、明净。” 问:“如果眼睛不能看到色彩,那么能否知道他人的心智?” 答:“可以知道,因为可以通过耳朵听到他们的声音。” “如果眼睛不能看到色彩,耳朵不能听到声音,那么能否知道他人的心智?” 答:“可以知道,因为可以通过鼻子闻到他们的香气。 如果眼睛、耳朵和鼻子都不能感知色彩、声音和香气,那么能否知道他人的心智?” 答:“可以知道,因为可以通过舌头品尝他们的味道。” “如果不能看到色彩、听到声音、闻到香气和品尝味道,那么能否知道他人的心智?” 答:“可以知道,因为可以通过身体的触觉。” “如果不能看到色彩,甚至身体也无法感受触觉,那么能否知道他人的心智?” 答:“可能有人说不知道,因为他人心智是因为色彩而产生的。” 评述:“应该说,在方便的时候不知道,但在满足时能够知道。” 问:“为什么他人的心智在方便时是因为色彩而产生的?” 答:“因为需要通过粗糙的感知逐渐深入细微的感知。 他人的心智在方便时是与自身相关的,而在满足时则不是与自身相关的。” 问:“为什么他人的心智在方便时与自身相关,而在满足时不与自身相关?” 答:“他人的心智不是由于他人心智所依赖的对象和行为而产生的。 如果他人的心智是由于他人心智所依赖的对象和行为而产生的,也可以称之为自心智。 最初的心智获得了有漏心的十五种对象和行为。 欲界有三种,分为上、中、下。甚至第四禅也有三种。 初禅地下有有漏的他心智,知道欲界的三种心的对象和行为,以及知道初禅地下有漏心的对象和行为。 中者知道欲界的三种,以及初禅地下中二种。 上者知道欲界的三种,初禅地下中上三种,如初禅乃至第四禅。 上者知道十五种对象和行为,如最初心智产生有漏心时。 有十五种对象和行为,未曾产生有漏心的也有十五种对象和行为,无漏心有十二种对象和行为。 初禅地有三种,分为上、中、下,甚至第四禅也是如此。 第二禅地下是无漏心,知道初禅地下无漏心。同样也知道第二禅地下是第二禅,中者知道初禅地下第二禅中二种,上者知道初禅地下第二禅中上三种,以及第二禅到第四禅。 上者知道十二种无漏心的对象和行为。” 问:“为什么下级有漏心的他心智只知道下级地位的三种对象和行为以及自身地位的对象和行为,而无漏心的他心智知道下级地位的对象和行为以及自身地位的对象和行为,而不涉及中级和上级的对象和行为?” 答:“有漏心的对象和行为是不同的,无漏心的对象和行为也是不同的,一个人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有漏心的对象和行为和无漏心的对象和行为,这是因为根基的不同。 如果是下级的根基,就没有中级和上级的根基,甚至如果是上级的根基,就没有中级和下级的根基。 他心智并不知道地位、根基和他人的心的优劣。 胜地指的是初禅地的他心智,不知道第二禅地的对象和行为,甚至到了第三禅地也不知道第四禅地的对象和行为。 胜根指的是下级的根基的他心智,不知道中级和上级的根基的对象和行为。 胜人指的是学习者的他心智,不知道无学习者的对象和行为。” 问:“所有的无学习者的他心智都能完全知道学习者的对象和行为吗?” 答:“不能。时解脱时不知道见到的心,见到的心时不知道时解脱的心。 为什么呢?见到的心是因为时解脱的根基而超越的,时解脱是因为见到的人而超越的。” 问:“学习者产生第二禅的心与无学习者产生初禅的心同时存在,它们能够互相了解吗?” 答:“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无学习者在学习者面前处于优势地位,学习者在无学习者面前处于地位优势。” “声闻者产生第二禅的心的对象和行为与佛产生初禅的心的对象和行为同时存在,它们能够互相了解吗?” 答:“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佛在声闻者方面取胜,声闻者在佛方面取胜。欲界有四种变化的心,称为初禅的果。” “甚至到第四禅的果,初禅地的他心智能够知道这四种心吗?” 答:“可能有人说能够知道,因为都是欲界的心。 还有人说,只知道初禅的果,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就像不知道因,也就不知道果。 作为佛的无漏心,以及未曾获得有漏心的佛,没有他心智能够知道。 但对于已经获得有漏心的人,佛希望他们知道就能知道。 如果佛希望让根性迟钝的人知道,就不让根性敏锐的人知道;如果佛希望萨婆多知道,舍利弗就不知道。 如果佛希望动物知道人类所不知道的,动物就会知道人类所不知道的,这是如何知道的呢?” 经中讲佛在那提迦夜城的矜迦精舍时,众多比丘把他们的钵放在露天地面上,包括佛的钵。 这时,一只猕猴从娑罗树下来到众多钵的地方。 比丘们担心钵会被破坏,于是一起遮挡猕猴。 佛告诉比丘们不要遮挡猕猴,以免破坏他们的钵。 于是猕猴取起佛的钵,慢慢爬回到树上,将钵装满了蜜,以供奉给佛。 佛却不接受,因为蜜里有杂虫。 佛起了世俗心,希望去掉虫子。 猕猴立刻明白了佛的意思,将蜜中的虫子去掉后再次递给佛。 佛还是不接受,因为蜜还没有洗净。佛再次起了世俗心,称如果猕猴用水洗净,他就会接受。 猕猴立刻明白了佛的心意,用水将蜜洗净后,佛便接受了,因为它已经干净了。 猕猴因为佛接受了它的蜜而感到欢喜,踊跃无量,起舞跳跃,不小心掉进坑里而死,然后在投生人间得到了新的生命。 于是依循佛法出家修行,最终实现了阿罗汉的道果,名为摩头婆肆吒。 因为这个故事,尊者波毗奢创作了偈赞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随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诸禅深妙定 无有能知佛心者 若人和天能够了解佛的心意,无论他们的所思所念都能被了解。 即使进入深奥的禅定境地,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佛的心意。 佛能够了解佛心的心智吗? 答:或许有些人认为佛不能了解自己的心智。 原因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佛,其他人只能通过佛的教导来了解他的心智,而不能直接体悟佛内心的真实。 辟支佛有时被比喻为渴伽兽(一角兽),他们独自出现在世间,与佛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这样说,世上会有很多出世者,那么一些缘辟支佛的心智也能够了解佛的心智,通过缘分和实践来体悟佛陀的心智。 声闻也能够了解声闻心智,因为他们通过缘分和实践来认识这些心智。 佛拥有无漏心和未曾得有漏心,无色界心,并且没有其他心智可以了解佛陀的心智。 众生有时会有出生和死灭。生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以及在无色界的凡夫人。 他们是否能够了解其他心智呢? 答:有两个因素决定能否了解其他心智,一是缘分,二是通过实践来体悟。 灭指的是生存在无色界的圣人。 涅槃者是否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智呢? 答:不应该认为涅槃者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智,尽管有些人认为涅槃者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智,因为他们能够依据缘分来了解,而不是通过直接的现前行来了解。 评:不应该这样说,涅槃者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智而不需要通过现前行。 宁愿说涅槃者不能了解他人的心智,而不是说可以了解。 有一种境界是佛能够了解的他人的心智,而这种境界辟支佛和声闻是不能够了解的。 佛、辟支佛和声闻能够了解彼此的心智。 正如经文所说,比丘们应该明白,在雪山中有一些地方猕猴行不通,人也行不通。 有些地方猕猴可以行走,人也可以行走。 雪山就像是境界,猕猴就像辟支佛,人就像声闻。 这是一个类比,现在应该显现出这个意义,看到道有十五种心智。 他心智知道相似的法,有漏的人知道有漏,无漏的人知道无漏。 已经获得的人知道已经获得,未曾获得的人知道未曾获得。 法智分的人知道法智分,比智分的人知道比智分。 声闻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智,在见道中他们了解两种心智,辟支佛了解四种心智,佛陀了解一一次的心智。 原因是,辟支佛和声闻人通过方便的现前行来了解,而佛并不是通过方便的现前行来了解。 修行者在见道时采取方便,声闻人通过法智分的他心智采取方便。 修行者已经进入见道,声闻人开始了法智分的他心智的现前行。 他们能够了解两种心智,即苦法忍和苦法智。修行者进入比智分,声闻人采取比智分的他心智采取方便。 修行者已经进入比智分,声闻人开始了比智分的他心智的现前行。 如果想了解苦比忍,就要理解道比智,修行者采取方便进入见道。 辟支佛采取法智分的他心智来采取方便。修行者已经进入见道,辟支佛开始了法智分的他心智的现前行。 他们了解两种心智,即苦法忍和苦法智。 修行者进入比智分,辟支佛采取比智分的他心智采取方便。 修行者已经进入比智分,辟支佛开始了比智分的他心智的现前行。 如果想了解苦比忍,就要理解灭比忍和灭比智。 佛并不是通过方便来展示一切功德,就像修行者一一次第地展现见道一样。 世尊通过他心智,一一次第地了解。 佛在三种道中,既能用总相来认知,也能用别相来认知。 辟支佛也能够了解三种道,对于声闻和辟支佛的道,他们以总相和别相来认知,但对于佛的道,他们只以总相来认知,而不以别相来认知。 声闻也能够了解三种道,对于声闻的道,他们以总相和别相来认知,对于辟支佛的道,他们只以总相来认知,而不以别相来认知。 问:“声闻在见道时,是否能够了解辟支佛的佛道呢?如果能够了解,为什么他们的他心智不知道呢?如果不能了解,那么如何能够依缘而产生不坏的信心呢?” 答:“应该这样说,他们能够了解。”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他们的他心智不知道呢?” 答:“因为他们是以总相智来认知,而他们的他心智是以别相来认知。” 问:“一个众生拥有他心智,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心数和法,能够在某个时刻了解受体,那么是不是能够了解一切刹那的受呢?如果只能了解受体,那么其他的受就无法被认知,那么如何能够了解呢? 如果能够了解一切刹那的受,那么自身怎么能够不是众多的呢? 自身众多的话,我的他心智就有二十一种,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的一刹那受,就像了解一刹那受一样,其他的刹那受也是如此。就像了解一刹那受一样,其他的心、心数和法的刹那也是如此。 我的他心智比较多,一切众生就像我一样,所以他们的身体也应该是多样的。” 答:“应该这样说,能够了解受体。”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不知道的受,如何能够知道呢?” 答:“如果知道我所不知的受,那是无处可知的,只能知道所知的。 但也有人说,能够了解一切刹那的受。”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自身怎么能够不是众多的呢?” 答:“多有何妨,因为像我的他心智有二十一种,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心数和法,而一切众生的他心智也有二十一种,能够了解我的心、心数和法,所以没有问题。” 问:“他心智,是由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因缘所构成的吗?” 答:“是由现在的因缘所构成的。”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经典所说的通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过去、未来和法的九智知。” 答:“经典应该这样说,过去、未来和法的八智知,除了灭智的他心智之外,并没有提到。 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因缘所说,过去是由过去的因缘所构成的,未来是由未来的因缘所构成的。 如果按照所说的,他心智知三个刹那,即知道现在的刹那,那么就是指下一个灭去的刹那,以及即将发生的刹那。经典应该这样说。” 问:“他心智是由一个法所依缘,还是由多个法所依缘呢?如果是由一个法所依缘,那么经典所说的通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如实知有欲心。 如果在某个时刻知道欲望,也同时知道心,那岂不是知道了多个法吗?经典的意思又如何通达呢?比如说,世尊在忆念的时候,能够遍知众僧的心念。如果是依缘多个法的话,那么如何理解三念处呢?” 答:“应该这样说,是由一个法所依缘。”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佛经又如何通达呢?比如说,如实知有欲心。” 答:“心与欲望相应,所以称为有欲心。如果知道欲望却不知道心,或者知道心却不知道欲望,就像观察脏衣服一样。 如果只观察脏就不观察衣服,如果只观察衣服就不观察脏,那也是如此。” 问:“经典又如何通达呢?比如说,世尊在忆念的时候能够遍知众僧的心念。” 答:“是通过比较来认知,并不是通过他心智。世尊先通过他心智,观察一个比丘心中的静默道,然后通过比较来认知其他比丘的心念。 还有说,世尊不是通过他心智、比较智来认知,而是通过愿智来认知。 还有说,世尊既不是通过他心智、比较智、愿智来认知。 世尊在获得完全智慧的时候,获得了欲界不隐没无记心、心数和法,既不入禅定,也不产生通达现在的前后顺序,在忆念的时候能够遍知所有比丘僧的心念。 还有说,是通过认知多个法。”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念处是什么意思呢?” 答:“初时是指三念处的通达,如果满足了条件,则是对所有法的念处。 评:应该这样说,所有他心智都是由一个法所依缘的,这是通过别相观察得知的。对于现在、他、心和心数法的依缘,见到道时已经没有了。 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与空无相三昧相应,不摄尽智无生智,不受道中无他心智的干扰,法应如是。” 问:“如何念前世智?” 答:“如果智慧是修行修得的果实,从修行中生起并不失去,通过这样的智慧来忆念过去无数生命,如其相貌,这就是所谓的念前世智。 在其中的问答中,广泛地说明了他心智的情况。” 问:“所谓如是相如是貌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如是相是指过去的存在,所谓如是貌是指现在的存在。 还有说,如是相是指现在的存在,如是貌是指过去的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存在可以展示出这种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的不同相貌,正如经典所说,佛告阿难:‘如果有这样的相貌、施设者,称为名色身。’” “如果没有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设,那是否存在对触的区分呢?” 答:“也不是这样,经典说,内入是相,外入是貌。 还有说,经典说,内入是貌,外入是相。 为什么呢?因为内入所以说识的相貌有所区别。 就像说除去上述你所提到的事情,其中没有如是相如是貌的存在,所以将其除去。 如经中所说,如果以如是相如是貌进入初禅,如是相是指方便,如是貌是指所依缘。 正如偈说: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阎浮檀金 无能说其过” 是中说慧名相貌,过去无数生者,是指念前世智的境界。 应该说,念前世智是指通过念前世来通达、明了和增长念前世的力量。 应该说,已经曾经获得和未曾获得。 应该说,分为上、中、下三种境界。 应该说,从初禅果到第四禅果都有。 应该说,已曾获得的有三种,未曾获得的有三种,分为上、中、下三种境界。 应该说,初禅地有两种,已曾获得和未曾获得,从初禅地到第四禅地都是如此。 应该说,从最低级到最高级都有。 应该说,初禅有三种,分为上、中、下三种境界,从初禅到第四禅也是如此。 应该说,已曾获得的有九种,未曾获得的有九种。 应该说,初禅有六种,已曾获得的有三种,未曾获得的有三种,从初禅到第四禅也是如此。 应该说,初禅有九种,从初禅到第四禅也是如此。 应该说,初禅已曾获得的有九种,未曾获得的有九种,从初禅到第四禅也是如此。 如果从个体的身体或刹那的角度来看,则存在无量无边的念前世智,其中因为整体而以一种念前世智作为讨论的对象。 问:“念前世智体性是何?” 答:“念前世智的体性是慧,因为念力多所以称为念前世智。 就像念处的体性是慧,因为念力多所以称为念处。 阿那波那念的体性是慧,因为念力多所以称为阿那波那念。 忆前生念的体性是慧,因为念力多所以称为忆前生念。 除色想的体性是慧,因为想力多所以称为除色想。 念前世智的体性也是慧,因为念力多所以称为念。 前世智,这是指念前世智的体性,广泛地说也是如此。” |
GMT+8, 2025-5-9 23:24 , Processed in 0.035458 second(s), 15 queries .
mohebore mohebore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